脚印

【圳与你相遇】| “寺庙风”席卷年轻人,拜拜拜不够,佛系青年当然就要住在寺庙!

来源:短文分享  作者:小孝  发表时间:2025-03-10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526

关键词

佛系青年 重建自我 治愈

 

在这个卷王横行的世界,年轻人早已疲惫不堪。

 

当代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更迭快速,而“未知的科学是玄学”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人人皆是“佛系青年”。

 

走进寺庙时映入眼帘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提到早起上班,年轻人愁眉苦脸,要说起早去上香,那可是干劲满满;普通首饰只看不买,寺庙开光的饰品排队也要拿下!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609

 

寺庙修行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会趁着假期去寺庙做义工修行,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主动选择在寺庙过年。

 

曾几何时,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总会和灯红酒绿挂边,而现在的青年才俊,纷纷投身寺庙文化的怀抱,寻找心灵的WiFi信号。

 

我们需要一场心灵SPA

 

当下社会节奏快,压力骤增,年轻人往往一只脚刚踏出校园大门,另一只脚随即便步入社会,缺少时间适应由学生到打工人的身份转变,只能迎难而上。工作信息不分时间的轰炸,压力直逼珠穆朗玛峰顶,年轻人的小心脏需要的不仅仅是咖啡因,更是需要一场净化心灵的SPA。

 

年轻人对寺庙的热忱,也能看做是对自我内在的探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从2013年开始在大学里开设佛学通识课。近几年来,这个课程在学校里成了抢手课。他观察到:“过去寺庙这个充满神秘感的空间,突然提供了正常社会提供不了的一种冥冥之中的安全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面对无常,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外界转向生命内部。”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720

 

寺庙,那个传说中WiFi信号弱到爆的地方,简直宛如“桃花源”一般,成了他们逃离996、甲方乙方的最佳场所。在寺庙里,有足够的“客观理由”放下手机,远离喧嚣屏蔽工作和烦心事。年轻人学会了用参禅代替刷屏,用冥想代替熬夜,原来心灵的“静音模式”如此带感!经过这场SP的洗礼,走出佛门后,我们又能感受到“我可以”的力量,再次埋头耕种眼下的生活。

 

从“致郁”到“治愈”,玄学使人们寻找到的一条“自愈”之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信仰文化的寺庙所营造出的独特心灵氛围,顺理成章地成为压力频频、愿望多多的年轻人心向往之的地方。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806

 

短暂的与“世”隔绝,寻找心灵寄托

 

近几年,寺庙已经升级为年轻人外出游玩频率最高的目的地之一,无论去到哪里,攻略上总会有一处“本地最灵验寺庙”。

 

据携程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其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成为“寺庙旅游”主力军。而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寺庙游玩攻略”“祈福”“禅修”“还愿”等话题,热度也居高不下。

 

是什么让年轻人在生性好动的年纪选择返璞归真?作为一名自小就常去寺庙的年轻人,对此我颇有心得,与其说期待奇迹发生,不如说是寻找一处心灵寄托。

 

在懵懂无知的幼年时期,我常跟随信佛的奶奶一起在初一、十五的日子去寺庙上香,奶奶总会写下希望我健康长大愿纸,随即拉着我跪在地上聆听佛经,那时的我还不懂得什么是信仰,只觉得袅袅烟火和空灵的诵经声音安心的让我伏在奶奶的腿上打起瞌睡。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852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忙于学业,再也没有闲暇时间在平常的时日去寺庙拜佛,小时候的日子仿佛是一段插曲。求学时关于寺庙的记忆,总是和学业相关。每当我要进行升学考试时,妈妈总会替我去寺庙许愿,在高考结束时,更是借着旅游的名头,带我一起去了3000公里外的寺庙许愿,只因听说这家寺庙求学最灵验。

 

踏入社会后,生活压力时常让人感到压抑,路过寺庙时总是会想到小时后那段令人放松的回忆,从而驻足。

 

而如今,常去寺庙并不是完全寄希望于神明的力量,而是喜欢寺庙里清净淡然的气氛,能让人远离城市的纷扰。而且,寺庙建筑常隐于山林,大口呼吸新鲜空气时,城市里的压力也少了大半。

 

                                                              微信截图_20250312103928

 

碰到运气好的时候,寺庙人烟稀少时,你能够在写满历史沧桑的建筑造像中听风拂过古铃时的清脆幽静,带来直击灵魂深处的文化震撼与情绪抚慰。每次从庙里回来,内心相信会有好事发生,在吸引力法则在作用下,生活也朝着好的方向走。

 

“寺庙生活”

让人获得内心的丰盈

 

寺庙,作为一个宁静而神圣的地方,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寻找阶段性放松身心的理想选择,更是有多种文化体验与学习活动,如春节祈福活动、禅修体验活动以及佛教文化讲座等,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实现精神层面的深度滋养。

 

在刚结束的春节假期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各个寺庙的祈福活动。杭州灵隐寺的烧头香,新年运势签、撞钟108下祈福,象征着驱除烦恼、祈求平安;净慈寺的点灯祈福仪式,游客们参与其中,亲手点燃一盏祈福灯,将心愿寄托于灯光之中,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网络上最出名的莫过于雍和宫,号称着“许愿最灵,但要服从调剂”,因此不少网友在去雍和宫祈福的时候,都会细致地报上自己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将自己的愿望说的仔仔细细,生怕一不留神就被神仙给“愿望调剂”了。

 

年轻人在“寺庙游”中追求的不仅是祈福转运,他们更希望追求内心压力的释放和精神内观。有人不小心在雍和宫走了回头路,在向人问路时意外得到了人生箴言。雍和宫里可以走回头路,人生也可以走回头路。他们在寺庙游里,学会了什么叫“放下”。

 

                                                                 微信截图_20250312104020

 

正向精神能量的感受,吸引着人们从逛寺庙转而成为去了又去的老香客,甚至愿意专门为此策划专属旅程。也有不满足于上香的年轻人,通过义工、禅修等方式深入体验寺庙生活。

 

有人辞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去江浙的寺庙,做一份简单的寺庙文宣部工作;也有人厌倦了职场勇敢裸辞,去韶关的云门寺做义工,每天洗碗切菜,与夕阳落日为伴;也有些仍需要“苟且”生活的人,每周五下班赶着去光孝寺上课,课程内容甚至是佛学英语,大家都在寺庙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

 

                                                                                         微信截图_20250312104056

 

春节回家过年仍旧是大部分中国人雷打不动的信念。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有多少对“过年”团圆的期待,就有多少来自家庭的束缚和困扰。为了避免在美好假期爆发可预想的纷争和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些年轻人“叛逆”的找到了清净的过年所在-- 寺庙。他们因为各种变故或是人生困顿,在无意间走进寺庙,却由此与自己和解,建构了更适合自己的新年。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的因缘际会,凝聚于此。

 

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寺庙的一处角落里,发发呆、逗逗猫、看着袅袅香火,再品上一杯茗茶。在寺庙里,我们发现了自己不再需要满满当当的社交,反而会很珍惜一个人待着的时间,可以静静打坐、冥想,去思考脑海中的一些困惑。沉静肃穆的氛围里,我们的内心被滋养、能量被恢复。

 

                                                                    微信截图_20250312104147

 

而禅修吸引年轻人的除了更健康的“朝五晚九”作息、清净的素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对“无常”的解释,教人接受事物的不确定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一些心灵的安顿感。

 

信玄而不尽信玄。满怀心有所敬,在寺庙里的修自己,让我们重建自己,学会了正确看待人的不同境遇和选择,也学会了更好的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