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圳在花开】| 正式确诊为“奖励型人格”啦!
来源:短文分享 作者:小孝 发表时间:2024-12-02
关键词
自我和解、热爱生活
“干了三分钟活,奖励自己玩一会儿手机”
“上了半天学,奖励自己睡一天”
“又活了一天,奖励自己吃顿好的”
......
年轻人每天都能找到无数个奖励自己的理由,你也是这样吗?如果你也有上述行为的话,那么恭喜你,正式被确诊为“奖励型人格”了!
“奖励型人格”一词在当代年轻人中颇为流行。通过外在的物质或行为奖励,年轻人正在变着花样“哄好”自己。而这一新称呼的背后,也正藏着当代年轻人消解生活压力的幸福密码。
什么是“奖励型人格”?
奖励型人格又叫犒劳型人格,或者激励型人格,是近期在网络平台上流行起来的对年轻人的一种新描述,通常指的是一种倾向于通过外部奖励或认可来驱动自身行为、追求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人格特质。比如工作好累,学习好累,呼吸也好累,于是玩玩游戏,看看小说,买买东西来奖励自己,既可以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又可以享受奖励带给自己的满足感。
“奖励型人格”背后,折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自身幸福感的重视。小奖励传递出的是自我关爱、自我鼓励,让生活不再只是任务的叠加,更是一种带有温度的自我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面临繁重的工作、学习压力,加上高房价、高物价等现实负担,他们的心理压力前所未有。所以在每次达成小目标后给予自己小小的奖励,既让自己感到成就感,也有助于恢复心情、重新投入生活。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奖励型人格在社会和个人发展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就像是最近的热搜“珍惜你的不良嗜好,因为他可能是你热爱生活的原因”。社会舆论有时候会把“奖励型人格”解读为“懒散”的表现,觉得这是一个不良嗜好,甚至认为这是逃避压力、不愿意努力的体现。
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传统观念认为,奋斗的意义在于忍耐和坚持,而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自我关爱和自我激励是更有效的心理建设方式。与其一味承受压力,年轻人更愿意以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从而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能够保持愉悦和满足。
为了避免我们过于依赖外部奖励,因此,我们要学会把握尺度。努力的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是也不可以放纵的奖励自己,给自己设置奖励时,确保能够满足当前的情绪需求就好,切实考虑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随性安排。自我奖励可以放松自己,但是也有可能会让自己沉迷其中,所以,我们要学会适当平衡好奖励和生活,只有及时从中抽离,才能更好的享受。
“奖励型人格”不是意味着一味地找理由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去给自己的付出做出奖励,去给自己的心情放放假,不至于一直困在生活的烦恼与劳苦中。真正的成功和幸福往往源自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而非仅仅外部的认可或奖励。
对于社会来说,理解“奖励型人格”背后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现代社会的多样性让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和节奏都有了更多选择,“奖励型人格”带给年轻人的是前行的力量、生活的热情。
尤其是年底将近,琐事繁多,压力倍增,我们更需要一份“奖励”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在这份“奖励”中,年轻人不仅得以在压力下自我治愈,更让生活增添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色彩,与自我和解,热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热爱世界。
同样被确诊为“奖励型人格”的你,最喜欢奖励自己什么呢?